第55期廉洁教育

发布时间:2021-09-06

    清代廉吏的廉政思想和优秀从政者的勤廉故事,不仅被人们广为传颂,也极具教育意义。本期继续介绍清代廉吏廉史和清廉遗迹。

 

关天培(清)

     

    关天培(1781~1841),淮安府山阳县(今江苏淮安)人。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,而且是一位以廉洁著称的清官。

    1826年,由于京杭运河浅阻,清廷筹办漕米海运,关天培被委派为运米进京的督运官。他督率由1254只漕船、3万余兵丁组成的庞大船队,运载着1241万石漕米,在汪洋大海中航行5000多里,其间多次遇风暴,但由于他指挥若定,“皆化险为平”,且“一丁未损”“斛收无缺”,出色地完成了督运任务,受到道光帝的接见和嘉奖。他以干练和清廉被提升为苏淞镇总兵。清中叶复行海运,关天培堪称是有大功的人物之一。

 

关天培祠堂

 

    183410月,关天培擢升广东水师提督,镇守虎门要塞,担负起经营海防、抵御外侮的重任。他精通战守方略和枪械制造,重视实效,勇于任事,严于律己,办事认真。他出任广东水师提督,深感责任重大,让夫人和子女侍奉他年近八旬的老母回淮安老家,替己尽孝,自己只带3名家丁赴任。赴任途中,就拟作了入境告示,要求力戒铺张,不许馈献。到任之初就亲涉重洋,实地勘察。针对水道宽、射程短、炮弹不能连发,以致第一重门户炮火不得力,第二重门户也难以阻截等弱点,关天培提出增建、改建炮台,设置铁链、木排,调整炮位,添铸重炮等切实而有力的措施,逐一落实。关天培的考虑周详、布置得体,林则徐大加赞许。关天培针对士兵平时缺少训练、临事张惶失措的状况,制订了春季秋季的操练制度,规定每年举行两次大规模的水陆军事演习。研究各种攻守阵势图,进行守卫、出击、配合、策应的训练,并增派熟练的防兵,加强守卫力量。林则徐称道他“殚精竭虑,寝食以之”。经过关天培的不懈努力,初步改变了广东海防废弛、炮台虚设的局面。他惨淡经营的海防设施和英勇善战的水上部队,成为林则徐查禁鸦片的坚强后盾。“功高靖海长城倚”,这是林则徐对他的赞语,也是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。

    18412月,关天培率部在虎门与英国侵略者激战时壮烈牺牲。关天培的智勇使英国侵略者闻风丧胆,他以身殉国的伟节使英国侵略者钦佩折服,称他为“最杰出的元帅”。虎门失陷,关天培殉国的噩耗传来,当时尚在广州已被革职的林则徐悲痛欲绝。他愤然挥泪撰写了一副如泣如诉的挽联:“六载固金汤,问何人忽坏长城,孤注空教躬尽瘁;双忠同坎,闻异类亦钦伟节,归魂相送面如生。”这副挽联,现在仍悬挂在淮安城“关天培公祠”的楹柱上。

https://statics.xiumi.us/stc/images/templates-assets/tpl-paper/image/e232025881a5f03c9d730754dcbf4113-sz_20063.gif

林则徐(清)

     

    林则徐(1785~1850),在京为官7年,历任编修、国史馆协修、撰文官等职。嘉庆二十五年(1820),他调任地方官,先后担任监察御史、道按察使、布政史、巡抚、总督、钦差大臣等。林则徐是一位抗英禁烟的民族英雄,被百姓称为廉洁奉公的“林青天”。

 

     

    林则徐在担任地方官的四十多年时间里,曾数次官居苏州,相继出任江苏按察使、江苏巡抚等职。在苏州任职期间,他始终怀着报国忧民之心,匡世济时之志,在大堂上书写一联“求通民情;愿闻己过”,事事为民着想。道光二年(1822)九月,林则徐由浙江盐运使升任江苏按察使。到任后,他即亲自断案,清理积压案件,并对地方上把持诉讼的豪强恶棍,施以一定的制裁和约束,受到了百姓的欢迎。他亲自平决了王得棉、李全冤狱,百姓将“青天再世”一匾敲锣打鼓送到司衙。林则徐认为决狱平冤是自己应做之事,要求送者将匾以斧裂之,送后堂作灶柴之用。此事在民间广为传颂,人们称颂他是治狱严明的“林青天”。

林则徐年轻的时候“家无一尺之地、半亩之田”,所以他觉得“民即不尽可悯而农民可悯,而农民之勤者尤可悯”。他一生同情农民,关心他们,帮助他们。他扩建了苏州育婴堂,收容乳婴、断乳婴和残废婴,教他们习艺谋生。他鼓励在太湖边建立救生打捞机构,做了大量纾民困解民忧的事。

    林则徐是清朝著名廉吏,他恪尽职守,力诫自己时刻做到清正廉洁。嘉庆二十五年(1820),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,巡视江南各地。有个自称“花农”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,还说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。林则徐心知有异,一脚踢翻花盆,盆里现出一个红包。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,笺上写着:“林大人亲收,张保敬献。”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,上缴国库。林则徐拒贿被传为佳话。

    林则徐离开苏州后,前往广东查禁鸦片。鸦片战争爆发后,林则徐屡败入侵的英军,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妥协投降,反将林则徐撤职,充军新疆伊犁。告别家人赴伊犁时,林则徐写下了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诗篇,这正是林则徐伟岸一生的真实写照。

 

 

 

      图文选自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江苏反腐倡廉历史文化资源丛书》之《历史资源卷》

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纪委办公室

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,保留一切权力,服务条款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,欢迎联络我们 备案号:苏ICP备10204884号-5信箱入口

总编办:025-86633229 | 办公室:025-86634269 | 传真:025-83273111 | 邮购:025-83273044 浏览数:5079445

地址: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(210009)技术支持: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