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期廉洁教育
发布时间:2021-09-22
清代廉吏的廉政思想和优秀从政者的勤廉故事,不仅被人们广为传颂,也极具教育意义。本期继续介绍清代廉吏廉史和清廉遗迹。
魏 源(清)
魏源(1794~1857),清代著名的经学家、史学家、诗人和改革家,曾任江苏东台县令,被誉为近代中国“开眼看世界”的第一人。
道光二十五年(1845),考中进士的魏源,著述等身,名满天下,只因不肯阿附大学士穆彰阿,未能授职翰林院,于这年秋天奉命赴任东台县县令。虽然在任只有短短半年多时间,但他清正廉洁、革除弊政、为百姓生计上书请愿的事迹,仍为当地人民所怀念和敬仰。
体察民情,树惩恶扬善正气。他来到东台后,拜访德高望重的士绅,惩办一批奸猾恶棍,县民心悦诚服,一致称颂“魏公勤惠,是爱我者也”。然而,这“民社一隅”的县官是清代官场上最难当的,尤其是东台这样的贫困县。于是,魏源发挥自己早年曾充任林则徐等两江总督幕僚,熟悉钱漕事务的优势,撰成《钱漕更弊议》一文,呈交时任江苏巡抚的李星沅。魏源在文中说:“江苏漕费之大,州县之累,日甚一日。其弊曰:明加、暗加、横加。”他详细介绍了百姓在征收钱漕过程中如何遭受官吏暗加、明加和横加盘剥的情况,陈述自己对更革弊政、减轻百姓负担的建议。魏源的改革建议,对于窘于应付内忧外患、积弊深重的清政府来说,根本无法实施。但他在东台县衙庭柱题写的对联“上有青天,一片冰心盟上帝;民皆赤子,满腔热血注民瘼”成为他为民请愿、清廉为官的真实写照。
南京魏源故居
勤政为民,谋百姓社稷福祉。魏源在东台期间,一心为民兴办实事。看到东台水患严重,他亲自巡视勘察主要河道,分别轻重缓急,疏浚入海水道。魏源发现与蚌蜒河相通的斜丰港年久失修,河道淤塞,就利用冬闲时间,征集民工修浚。他亲临现场指挥,关心民工生活,纪律严明,分工合理,民工积极性很高,很快完成疏浚任务。第二年夏季大水,上游来洪经斜丰港入海,免除了水患。
两袖清风,立廉洁忠孝气节。道光二十六年(1846)夏天,魏源的母亲因病去世。按照当时制度,父母亡故须守孝三年,不得为官, 魏源不得不离开莅任半年多的东台县署。由于东台县的漕赋历年都未完额,魏源离任时又恰逢赋税清查,结果“受前任之累”,赔垫了四千多两银子,使他一下子陷入窘境,连老母亲的灵柩也不能奉移安葬。迫于生计,魏源不得不重操旧业,成为江苏巡抚、两江总督等地方官员的幕僚。
翁同龢(清)
翁同龢(1830~1904),苏州常熟人。咸丰六年(1856)进士。官至协办大学士、户部尚书。光绪戊戌变法失败,罢官归里。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、书法艺术家,卒后追谥“文恭”。
两朝帝师翁同龢,自咸丰年间状元及第步入政坛,到因支持戊戌变法被慈禧下令罢官回籍,前后从政四十余年。在任期间,他拒受馈赠和贿赂,怜贫济困,严格管教子弟,不以私干政,勤政爱民。在重大的原则是非问题上,他直言极谏,扶正祛邪,伸张正义。在清末腐败的官场中,如此表现,十分难能可贵。翁同龢勤政清廉的美德源自儒家文化的熏陶、家庭教育和他对社会的责任感。他的勤政清廉折射了一个以天下为己任,以社稷民生为旨归的政治家的高尚人格和博大胸怀。翁同龢地位显赫,自然是官吏攀附和巴结的对象。但是他洁身自爱,拒受馈赠和贿赂,《翁文恭公日记》中许多却赠的记载是强有力的佐证。
一个官员的清廉,还反映在对家庭子弟的严格管教上。翁同龢自己未曾生育过子女,但他视诸侄如己出,对侄辈、侄孙辈严格管教。凡家中子弟的事,他从不请托他人,还常常教导子弟要认真做人,谨慎为官,注意道德操守,无愧为当时大臣中的楷模。
为了弘扬翁同龢的高风亮节,常熟建立了翁同龢纪念馆。纪念馆位于常熟古城区,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,有轿厅、玉兰轩、知止斋、后堂楼、双桂轩、晋阳书屋、思永堂、柏古轩等十多个展示厅堂。馆内有“知止斋”翁同龢清廉事迹史料陈列、“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展”“‘碧水琴川’常熟出土历代廉政墓志展”、翁氏一门书法展。馆中“知止斋”为翁同龢父亲翁心存书楼斋名,取《老子》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久长”之意。翁氏的家训便是:福禄贵知足,位高贵知止。只有“知足”“知止”,才能当一名清廉的好官。
图文选自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江苏反腐倡廉历史文化资源丛书》之《历史资源卷》
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纪委办公室
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,保留一切权力,服务条款 法律声明 隐私保护,欢迎联络我们 备案号:苏ICP备10204884号-5信箱入口
总编办:025-86633229 | 办公室:025-86634269 | 传真:025-83273111 | 邮购:025-83273044 浏览数:4341605
地址: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(210009)技术支持: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